人物
时段
朝代
“西门君惠” 相关资源
诗文库 正文
桓子新论:辨惑 其四 东汉初 · 桓谭
 出处:全后汉文 卷十五
曲阳侯王根迎方士西门君惠,从其学养生却老之术。
君惠曰:「龟称三千岁,鹤称千岁。
以人之材,何乃不及早鸟邪」?
余应曰:「谁当久与龟鹤同居,而知其年岁耳(《意林》,《御览》七百二十)」!
归汉议 汉 · 阙名
 出处:全后汉文 卷九十七
汉承尧运,历数延长。
今皇帝姓号,见于图书,自前世博物道术之士谷子云夏贺良等,建明汉有再受命之符,言之久矣。
刘子骏改易名字,冀应其占。
及莽末,道士西门君惠言刘秀当为天子,遂谋立子骏
事觉被杀,出谓百姓观者曰:「刘秀真汝主也」。
皆近事暴著,智者所共见也。
除言天命,且以人事论之:今称帝者数人,而洛阳土地最广,甲兵最强,号令最明。
观符命而察人事,它姓殆未能当也(《后汉·窦融传》,「隗嚣使辩士张玄游说河西,「等于是召豪杰及诸太守计议,其中智首皆曰」云云,遂决策东向」。)
谏曹公南征 其二 东汉 · 傅干
 出处:全后汉文 卷八十一
昔在唐虞之禅,列于帝典。
殷、周之代,叙于《诗》、《书》。
天之历数,昭焉著明。
周笃后稷、公刘,积行仁,至乎文、武,遂成王业。
虽五德殊运,或禅或征,其变化应天,与时消息,其道一也。
故虽有威力,非天命不授,虽有运命,非功烈不章。
高祖袭唐之统,受命龙兴,讨秦灭项,光有万国。
世祖攘乱,奄复帝宇,人鬼协谋,徵祥焕然。
皆顺乎天而应乎人也。
然而帝王之起,必有天命瑞应自然之符,明统显祚丰懿之业,加以茂德成功贤智之助,而后君临兆民,为神民所保祐,永世所尊崇。
未见运叙无纪次,勋泽不加于民,而可力争顗觎神器者也。
豪杰见二祖无尺地之阶,为专智力,乘衅而起,不知在祚圣哲,帝王自有真也。
哀哉非徒,暗于将来,又不考之于既往矣。
自开辟以来,奸雄妄动,不识天命,勇如蚩尤,强如共工,威如夷羿,皆从分横裂,为天下戒,又况浅智小才,勇不足畏,强不足惮,未有成资,而敢失顺,视不轨之事也哉!
夫行潦之流,不致江海之深,丘垤之资,不成太山之高,鱼鳖之类,不希而龙之轨,一官之守,不经天人之变。
王莽之末,英雄四起,而邓禹、耿弇,识世祖之福祚,赢粮间行,进其策谋,遂胥附之任,享佐命之宠。
张玄苏秦、蒯通之业,周旋嚣、述,西说窦融,言未及终,而梁统已诛之矣。
、弇见命祚之兆,其福如彼。
张玄蔽逆顺之理,其祸如此。
审斯二事,趣舍之分明矣。
且世祖之兴有四:一曰帝皇之正统,二曰形相多异表,三曰体文而知武,四曰履信而好士。
加之以聪明独断,达于事机,发策如神应,视远如见近。
偏旅首进,摧军百万之众,单师独征,平河北万里之功,识邓隆之将败,知刘兴之必死,然犹乾乾日昃,博采训咨。
吴汉于小尹,擢马武于行伍,宠功臣以兼国之爵,显卓茂以非次之位。
言语政事、文学之士,咸尽其材,致之宰相,权勇毕力于征伐,搢绅悉心于左右,此其所以成大业也。
高祖方娠,有云龙之表,其始入秦,五星同轨,以旅于东井,在天之符也。
世祖之徵符,其详可闻也。
其初育则灵光鉴于室隩嘉禾滋于邑壤,其望旧庐有火光之异,其渡呼沱有河合之应,西门君惠光识其讳,强华献符,于里同验,刘歆改名而陨其身,王长错卦而见吉兆,故王遵谓之天授,非人力也。
览废兴之运会,观徵瑞之攸祚,审天应之萌兆,察人物之所附,念功成而道退,无非次而妄据。
后之人诚能昭然远览,旷然深悟,收、述之暗惑,忠邓、驻虑,好谋而要成,临事而知惧,距张玄之邪说,思在三之明数,则福禄衍于无穷,奕世不失其通路(《艺文类聚》十)
郎顗 西晋 · 华峤
 出处:全晋文 卷六十六
汉之十叶,王莽篡位。
闻道术之士西门君惠李守等多称谶云「刘秀为天子」,自光武为布衣时数言此。
及后终为天子,故甚信其书。
郑兴以忤意见疏,桓谭以远斥忧死。
及明章二帝,祖述此意,故后世争为图纬之学,以矫世取资。
是以通儒贾逵、马融、张衡、朱穆、崔寔、荀爽之徒忿其若此,奏皆以为虚妄不经,宜悉收藏之。
惟斯事深奥,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,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,而托云天之历数,阴阳占候,今所宜急也。
占候术数,能仰瞻俯察,参诸人事,祸福吉凶,既应引之,教义亦有著明,此盖道术之有益于后世,为后人所尚也袁宏《后汉纪》十八)
原命 北宋 · 司马光
 出处:全宋文卷一二一八、《司马公文集》卷六八、《宋元学案补遗》卷八
罕言命
子贡称:「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,夫子之言性与天道,不可得而闻也」。
是则天道精微,非圣人莫能知。
今学者未能通人理之万一,而遽从事于天,是犹未尝操舟而欲涉海,不陷溺者其几矣。
眭孟知有王者兴于微贱,而不知孝宣,乃欲求公孙氏擅以天下。
翼奉知汉有中衰阨会之象,而不知王莽,乃云洪水为灾。
西门君惠知刘秀当为天子,而不知光武,乃谋立国师公刘秀亦更名以应之。
刘灵助三月当入定州四月尔朱氏灭,而不知灭尔朱者为神武,入定州者乃其首也。
此五子者,其于术可谓精矣,皆无益于事,而身为戮没,又况下此者哉!
夫天道窅冥恍惚,若有若亡,虽以端兆示人,而不可尽知也。
非天下之至神,其孰能与于此?
是以圣人之教,治人而不治天,知人而不知天。
按:《春秋》记异而说不书,唯恐民冒没猖狂以趋于乱也。